2024年11月17日,由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承办,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和威卢克斯(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筑龙学社、AH成长学院、建筑创作、BIAD创作支持的“女建筑师回应建筑行业新挑战——第十一届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学术年会暨会员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成功举办。(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活动直播回放链接)
北京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延平,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勘察设计管理处副处长胡倩,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大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胡越,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会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亦农,上海市建筑学会女设计师分会会长、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恩芳,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女设计师分会会长、香港华艺设计执行总建筑师陈竹,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东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胜景几何设计研究中心总建筑师张音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与城市设计院书记、院长孙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尹思谨,北京建筑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副院长陈志端,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文,北京建筑大学团委书记康健,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李春青,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张曼,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副所长林宛婷,以及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的副会长、监事等近200人出席活动。
11月16日,2024(第八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隆重开幕。本届大会以“变革·传承·包容”为主题,来自国内外遗产保护、城市更新、绿色低碳、人工智能、城市设计等领域的院士、大师、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等千余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期新质生产力赋能建筑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建设和建筑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活动是本次大会的2场特别活动之一。
女建协年度工作汇报环节由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副秘书长、威卢克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臧海燕主持。
陈延平副主席高度评价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在首都女性团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她指出女建协不仅团结服务女建筑师规划师举办学术研讨和交流联谊活动,提升其学术和专业能力,还积极参与首都妇女工作,从城市设计角度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参与“春蕾计划”等公益项目,服务首都民间外交,讲述北京女建筑师的故事,展示中国女性风采。她鼓励女建筑师用心筑梦、勇敢逐梦,发挥女性优势,创新建筑艺术表达,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绽放“她”力量。她表示北京市妇联也将一如既往为女建筑师搭建聚力赋能、成长成才的舞台,希望女建协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助力女性在建筑规划设计行业焕发光彩。
胡倩副处长在致辞时强调,北京市女建协成立近40年来已成为首都建设的重要力量,对女性建筑师的成长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持。她认为,建筑设计不仅赋予了建筑师自信与独立性,这一职业本身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对于2029年将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建筑师大会,胡倩副处长希望女建筑师们围绕“回归均衡”主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建筑创作交流,形成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同时,她也希望女建协继续支持女性建筑师的成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
张大玉校长在致辞中向女建筑师们致敬,赞扬北京女建协作为建筑行业的核心力量,近40年来为女建筑师提供了专业发展平台,提升了她们的职业发展和技术水平,增强了行业影响力。他指出,建筑设计行业在新理念和技术的推动下经历变革,城市和建筑变得更复杂、智能和动态,需要以智慧和洞察力贡献于创造更美好的居住环境。高校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融入国家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他邀请专家参与北建大人才培养,共同培养高素质建筑与规划人才,推动城市发展和建筑设计事业的进步。
常沙娜老师为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创作天花灯花及彩画的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的藻井,丝巾沿用敦煌藻井的图形逻辑进行二次创作,保留风韵的同时适应丝织物柔软特性焕发别样活力。
臧海燕副秘书长作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年度工作总结,回顾了北京市女建协2024年度的工作成果,从学术交流、参观游学、线上课堂、会员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未来,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将继续通过公众号、AH成长学院、筑龙学社等多个平台,为女建筑师们提供分享和交流的机会。
会上,李亦农会长为第十一届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新增理事授牌。新增理事分别是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所副所长、高级建筑师付玲;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所所长、高级建筑师郭睿;北京维拓文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安毅;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科创中心负责人凌苏扬;四川中木同方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院长李慧轩;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史丽秀。
李亦农会长分享的主题为《唤醒历史空间》,以《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为纲领,深入探讨了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杰作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并分享关于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再生的见解。同时以正阳门箭楼展览为例,阐述如何唤醒历史空间。以建筑师的视角唤醒历史空间,是将时间的维度融入空间设计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更是对历史信息的挖掘、整理和传播。建筑师通过对历史建筑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科学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而在设计中体现这些元素,激发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文化的认知。最终使历史空间得以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活力,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李春青教授分享的主题为《北京清代王府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针对北京清代王府类建筑遗产的保护,结合其本体特性和价值评估,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结合存量提质和结构调整进行科学再利用设计,助力城市人民生活更美好。同时,文化创意设计将助力文化脉络的传承,积极探索新时代下建筑遗产的新功能,致力于打造具有北京王府特色的文化遗产体系和游览路线,以创新的设计方法实现王府类建筑遗产的再利用。
林宛婷副所长分享的主题是《史为鉴,距为度——“两轴”总体城市设计探索》,她指出,南北、东西两轴是北京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的核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从1953年至今,各版总体规划不断强化两轴的重要性,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国家行政、军事管理、文化功能为主,而中轴线及其延长线则以文化功能为主。两轴不仅融山入水,覆盖各类国土空间形态,还体现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2023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成立专班,以全过程城市设计为抓手,加强规划实施统筹。两轴规划设计需传承的重要基因包括融入山川形胜的总体格局、鲜明的时代印记、丰富的文化意蕴、都城相携的功能特征以及民族化与现代化高品质融合的建筑风貌。
张曼副教授分享的主题为《有温度的城市:责任规划师二三事》。她指出,城市不仅是文明与文化的载体,也是人民生活的空间,城市更新应以人民为中心,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德胜门内大街空间品质综合提升项目是北京城市更新的重点项,该项目以历史为线索,通过改善交通体系、保护历史文脉、塑造首都景观、推动片区有机更新等策略,实现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生活功能的和谐共生。同时,项目还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及构件,传递更多历史信息,提升了街道的文化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责任规划师应像全科医生一样,汇聚资源、智囊,勇于探索创新,为城市带来温度和美丽。
尹思谨副教授分享的主题为《基于新时代教学理念下高等教育教室内空间改造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西阶梯教室、清华大学第二教室楼、清华大学第三教室楼改造项目为例,探讨了新时代教学理念对高等教育教室空间设计的影响。现代教学空间应满足开放、灵活、多样的学习需求,以促进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活动。具体展示了改造前后的教室和公共空间,突出了设计中对人文、绿色、开放、智慧的追求,以及如何通过空间设计丰富教学空间层次,提升学习环境的舒适度和功能性。这些改造项目不仅尊重了历史环境,还注重建筑文化性,致力于打造具有清华特色、国际一流水准的高水平教室楼。
主题演讲环节由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会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亦农主持。
对话沙龙嘉宾: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胡越,上海市建筑学会女设计师分会会长、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恩芳,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女设计师分会会长、香港华艺设计执行总建筑师陈竹,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东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胜景几何设计研究中心总建筑师张音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与城市设计院书记、院长孙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对建筑设计领域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浪潮中,建筑师应如何把握机遇,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如何思考建筑领域的新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在人才培养、企业在人才录用方面有什么针对性的举措?
AI目前是工具,其效果取决于使用者。它为研究和资料收集带来便利,远超传统方法。另外,在建筑设计领域,AI有望推动精细化和科学化。中国建筑行业,依托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广袤的国土资源,将持续面临住房和城市环境的稳定需求。面对过往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进一步提升建筑质量,以匹配国家的宏伟发展目标。未来,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和环境提升势在必行。中国建筑师在提高建筑品质、推广技术和文化方面拥有巨大潜力。面对“双碳”目标和转型挑战,年轻一代需承担起责任,引领行业迎来新机遇。建筑教育应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当前教育模式与实际需求有所脱节,导致培养的硕士和博士与行业实践渐行渐远。建筑行业未来将不断扩展边界,需跨学科培养综合性人才。建筑教育必须与行业发展同步,以培养市场和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上海市建筑学会女设计师分会会长、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刘恩芳
人工智能技术对行业的影响会是深刻和深远的,包括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和设计内涵的拓展,或许会像马车时代向汽车时代的交通更替,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在转折发展时期,建筑师的角色和贡献会反映在建筑教育和建筑实践诸多方面,需要自我革新和应对新事物的勇气和行动力。同时在职业成长中,一些基本的核心价值是恒久的,重要品质很多,我挑选了三个最为关键的词——纯粹、专业和勇敢。我认为纯粹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力。包含专注度、集中力、舍弃力,是在纷杂市场环境中保持理性、清醒和创造力的关键,纯粹的做事,不患得患失,进而提高做事效率,实现一段时间内,弹好不同项目设计的旋律。专业则是衡量工作能力和创新力的标尺。专业度是一个变量词,需要日积月累,它要求我们持续学习、不断认知和自我革新,尤其是在行业转型和新事物涌现的当下。专业度越高,设计产生的社会价值就越高。勇敢,是一种做事的精神,它代表着对于未知的求知欲,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也是一种突破自我的能力。这种精神激励我们在困难时刻迈出步伐,超越自我局限。这种精神帮助我们在遇到项目和生活挑战时找到解决方案,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用纯粹、专业和勇敢去追求不断进步,超越边界之美,享受变化带来的美妙!与大家共勉JN体育,。
建筑师与建筑设计超越了单纯专业领域的技艺表达,尤其是住宅设计更是对社会和时代需求的深刻回应,其必须满足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需求演进,并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与变化。传统建筑学教育大多侧重于个人技艺的培养,但在新挑战面前,建筑师必须去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课题、去回应社会、行业和居住者的新需求,在推动设计创新实践中,也许坚持耐心与洞察新时期发展相关课题将成为建筑师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或素质。在这里,我引用2021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建筑师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的领奖辞与大家分享,“建筑作为居住品质的承载者,要为每一个人而设计。居住是建筑领域中最崇高、最重要的议题”。
建筑行业正处于一个长期且深刻的转型期,面临市场规模根本性转变、专业分工精细化和价值体系重构三大挑战。这些变化要求行业进行深刻的自我革新。高校在建筑教育领域也面临挑战,需要紧跟市场和环境变化,调整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以培养适应专业细分、具备复杂协同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高校应强化跨学科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深耕,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研究方法,允许学生在特定领域深入学习,以适应行业变化。设计企业在人才录用上关注降本增效、复合型人才和专业特长。企业追求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重视员工的价值创造。在行业下行期,女性建筑师凭借韧性、协同性和平衡能力,展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专业特长也是企业所看重的,即使不是全能型人才,只要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表现,也能为企业带来显著价值。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
AI技术正引领建筑行业变革,我们必须顺势而为。技术革新一直是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而AI技术有望开启行业革新的新篇章。建筑师,特别是建筑学子,他们应密切关注AI技术的最新动态,以引领设计领域的创新。软件的迭代虽然带来了挑战,但同样也孕育着无限机遇。建筑师必须精通工具的使用,因为工具的潜力最终取决于使用者的技巧。在AI时代,清晰描述需求至关重要,建筑师需具备综合能力,指导AI技术应用,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AI技术正重塑建筑设计行业,从手工绘图到计算机制图,再到AI的广泛应用,技术革新持续推动行业进步。我们院已在建筑、规划、景观三个专业中推广AI使用,今年投标项目中广泛采用了AI工具,凸显了AI在提升效率和降低学习成本上的优势。AI技术在效果图制作等领域的应用,不仅减轻了经营压力,还在创作上提供了辅助,快速进行多方向探索,而最终决策权仍在设计师手中。AI技术不太可能完全取代建筑师,但可能取代创作能力较弱的设计师。AI作为一种思维总结性工具,对行业创作者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模式构成挑战,同时也为行业向前发展提供了助力。
六位行业资深专家的真知灼见触发了在场从业者的共鸣,引发了大家的深度思考,相信在2025年,每一位建筑师的所思所想,所践所行,都将展开翱翔的翅膀,给行业带来更多创新。
活动中,北京市女建协组织了会员风采展、优秀创作展及高校优秀毕业设计联展等,通过展览,加强了北京高校毕业设计教学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彰显了女建筑师在教学岗位的突出贡献。JN体育,JN体育,JN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