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胥炜(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期推出“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寻良策”系列报道,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提供了清晰思路,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助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JN体育平台,高校既要在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上修好“内功”,又要在积极主动构建学生就业支持系统上锤炼“外功”。
构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路径。首先,高校需清晰界定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JN体育平台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这是高校专业调整与优化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高校应紧密追踪产业转型升级的脉动,敏锐捕捉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响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及时增设社会急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如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新能源与环境工程、生物技术与医药科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并确保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及实验条件等均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科学、稳步缩减招生困难、市场需求减弱、就业前景不明朗的传统专业,推动人才供需动态平衡。如通过建立健全专业评估与预警机制,对连续多年招生困难、就业率低下、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进行及时预警,并依据预警结果科学制定缩减或转型方案,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但要特别强调的是,高校须做好冷门绝学和市场需求两种不同专业定位的区别,确保学术传承与市场适应性之间的平衡。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方位促进毕业生灵活就业与创业发展。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挖掘并激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设置与其相关的系列选修课程,并纳入学分体系;将讲座、研讨、调研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生心中根植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理念与意识。与此同时,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丰富的学术资源,积极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贴近市场、紧跟科技前沿的实训环境与实习机会。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的课程转化,结合本校特点、学生兴趣与专长,构建相关课程体系并细化教学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常态化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类创新创业赛事。通过以赛代训、以赛赋能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并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解决问题与项目运营能力,为其未来选择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做好能力储备。
构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服务支持系统,是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核心策略。高校应建立健全校级和院系两级紧密协作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形成上下联动、相互补充的服务网络。校级招生就业处作为关键环节,需全面统筹全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包括打造智慧就业平台、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广泛拓展就业市场、精心设计并实施就业指导课程等,以全面且差异化的服务满足全校学生的不同需求。各院系应根据专业特色及学生就业方向,设立就业指导小组,为学生提供更为细化、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指导,如就业资讯获取、职业岗位推荐、笔面试技巧培训等,确保就业指导和资源对接更加精准有效。同时,高校应着力构建多维就业支持网络。行业维度上,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定期的行业调研、访企拓岗活动及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等方式,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行业动态与岗位需求。用人单位维度上,主动拓宽合作渠道,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等各类用人单位共同组织、开展校园招聘等活动,促进供需双方的常态沟通与精准对接,为毕业生提供更适切的就业机会。